编者按:6月28日,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德国波恩开幕。大会审议新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,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,引发人们对世界遗产的新一轮关注热潮。
去年这个时间,由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请的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天山的廊道”正式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值丝路申遗一周年之际,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“梦想丝路国际行”(陕西段)采访团走进陕西汉中城固县,对作为“丝绸之路”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的张骞墓等进行深入采访。本报特刊登“揭秘”张骞墓申遗前后相关情况的文章以及“梦想丝路国际行”记者的亲身感悟,助读者了解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“前生今世”。
时间定格在北京时间 2014年6月22日15时49分。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 天山的廊道”正式通过大会投票表决,张骞墓作为“丝绸之路”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,成功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汉中市第一处、陕西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。
那一刻,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价值的解释和支撑。从2006年“丝绸之路”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开始,历经八年坎坷申遗路,张骞墓以及其所在的城固县,迎来了再度走向世界的新征程。
初期险失宝贵机遇
2006年,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启动,张骞墓有幸入选。承载着张骞故里54万父老的期盼,城固县以张骞墓申遗为契机,积极履行历史赋予的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遗迹的使命,迅速行动,倾力把张骞墓打造成为城固走向世界的一张“金名片”。
“申遗初期,国内专家认为张骞墓文物遗存少,墓葬体量小,偏离丝绸之路主线太远,对其真实性和文化价值表示质疑,入选申遗名单机会不大。”回忆起当初差点失去的宝贵机遇,城固县文物旅游局工委主任王亚萍唏嘘不已。“丝路申遗,如果缺少了他的开拓者张骞的遗迹,那么这个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,争取入选申遗名单是张骞墓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地位。”
最终,通过赴省上京游说专家、据理力争,丝路申遗专家组成员陈同滨来到张骞墓考察。该县扎实的基础工作和对申遗的执着热忱感动了她,张骞墓申遗峰回路转。陈同滨提出,重点做好张骞文化价值的展示和研究,扩大张骞文化的影响力。按照专家的